美德与幸福的故事,幸福和美德

 admin   2024-06-29 06:29   7 人阅读  0 条评论

2019年3月,我们邀请了陈家英先生做这次演讲。我今天他。“我们怎样才能相信正义?怎样才能获得幸福?”陈嘉莹老师说“正义在我们国家是非常少见的,让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增添一点善良和正义。”“我绝不会与不义之人勾结。”


然后他说“至少你可以擦干净那块玻璃,让光进来。如果你不是光,或者还不敢成为光。”


陈家英,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们说谁幸福呢?我们说,一个心地善良、品质纯洁的人是幸福的。


美德与幸福


我不常在这样的场合演讲,但这次邀请我演讲,我选择了美德与幸福的话题。


这个话题说起来很简单。首先,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快乐。是的?有句话说,人人都追求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另一方面,我们都想成为道德上的好人,很少有人希望别人说我们是坏人。


因此,幸福和德行是可以同时拥有的,但两者并不总是同时存在。简而言之,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并且经营着一家好企业,你可能会遇到索贿的坏政府。也许你只是过着日常生活,没有做任何大事,而你的父母生病了,或者你正在排队看医生,但你无法排队。那我应该请人过去吗?后门?等等,这些方面你都可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矛盾。


简单来说,这个矛盾如下。如果你只能在美德和幸福之间做出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们平常所说的德行或者美德,并不总是能够带来利益。你为人真诚,工作认真,才华横溢。你画了半年的画,卖了5000元,抄袭者却卖了10万元。


你人真好。如果你看到像我这样的老人过马路时摔倒了,你跑去扶他,但当他站起来时,他说你打了他,或者他主动了。触摸陶瓷。结果,好人受到了伤害,而旁观的人却安然无恙。自古以来人们就关注这一现象,并有很多讨论和记载。


在作家傅松龄的《中国画室奇事》中,有一个故事叫“罗刹海市”。《罗刹王》大概是一个人越丑,官就越高,享受荣华富贵,最丑的人成为国王,最善良最美丽的人成为国王的故事。人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干着最辛苦的工作,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


蒲松龄和他的“罗刹海城”(右图)


后来人们以这座“罗刹海城”来比喻,与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截然相反。在罗刹国,善良的人不一定过着最幸福的生活,但恶人却过着最幸福、最好的生活,而道德高尚的人却总是过着悲惨的生活。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无论好坏,并不全是罗刹海城。如果我们想想自己的经历,如果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年轻人看看我们的父母,我们老年人看看年轻人,我们看到勤奋的人,认真的人,自律的人往往能够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德行并不总是与幸福发生冲突。


你可以看到,成功的人,过着美好生活的人,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品质的。而那些懒惰、忽视自己、做事不遵守规则的人往往不会过上好日子。当你观察周围的人时,你就会评判自己。


当然,反面的例子还有很多,蒲松龄也正是因为这些反面的例子才写出了《罗刹海城》。当我们看到不公正的人受益而那些维护正义的人却没有受益时,我们会愤怒、抱怨,甚至抗议。


一方面说明社会存在很多题,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社会还没有那么糟糕,所以我们还是有不满、抗议、抱怨。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罗刹海城,那么每个人都会把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当成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自然的世界,然后我们甚至会忘记抱怨。


那么美德与幸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同时在思考各种事情,但要找到明确的线索却并不容易。有一种理论认为,即使行恶得到好处,也只是暂时的,最终会以善报恶,以恶报恶。这种观点也许是乐观的,但人们常说,狡猾、欺骗、不诚实的人“只能愚一时,不可愚一生”。但另一方面,你也不能太认真地对待这个说法。因为,狡猾的人一生都会遇到困难,这是事实,正义的人一生也不会成就好事,这也是事实。


德与幸福的关系不仅是我们面临的题,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都在思考这个题。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历史上的思想家,看看他们对于这个题的一般看法是怎样的。


我将他们的想法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功利主义。这个词有时被翻译为功利主义,但我仍然称之为功利主义。根据功利主义,道德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功利主义主要是英国的理论,后来传播开来。功利主义有重要的功利主义理论家,如密尔和边沁。


《约翰米尔和论自由》于1859年首次出版。


我称之为第二类道德主张。这种观点只承认道德,而不管道德是否带来利益。古代有一个著名的道德思想家或哲学流派叫斯多亚学派,即使在现代,康德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可以被视为道德主义的代表人物。


第三类是孔子、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他们把道德放在很高的高度,但又不同于道德主义。他们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美德,还包括健康、财富和长寿。


功利主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功利主义理论。功利主义认为,幸福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而美德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这个理论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听起来有点幼稚,至少在我年轻的时候是这样。把德当作手段并不总是听起来正义的。


但如果你思考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道德教育,你就会发现功利主义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如我刚才所说,在现实生活中,诚实的人、勤奋的人、自律的人,往往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会觉得美德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经常听到父母教导孩子说实话。我为什么要诚实?我的父母告诉我,你不能对人撒谎,这样你就不会长久。最终,每个人都会知道你是一个骗子和不诚实的人。谁会相信你?


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但仍然取决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还有这样的实践训练。例如,虽然有些特质更有可能给你带来幸福的生活,但有些特质,比如责任心,可能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明显的好处。当然,我们知道诚实是一种美德,但是诚实的人很容易得罪上级。在机关、公司工作,不仅会得罪上级,还会损害下属的利益。这可能会让你的下属感到不愉快。


这些正直的人在急功近利、伸张正义的时候,有时会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等崇高口号,有时也会这样教育或说服我们。今天有一个暴君在迫害这些正义的人,你袖手旁观,但如果你放了他,明天迫害就会加大,迫害所有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仍然用功利的方式来鼓励和教育。


甚至在《圣经》中,人们信仰上帝和诸神,“义人的后裔必蒙福,家财万贯,义人永远长存”。


大卫,圣经中的诗篇作者


有时我们认为功利主义不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理论,但它有一定的道理。但下一次我们要谈谈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有一些缺点。


刚才提到的第一个缺点是,即使某些美德有时或一般会带来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美德都能带来好处,更不是所有的时候,甚至一些不好的手段也能带来幸福。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只把德当作一种手段,我们会用那种不好的手段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吗?这时,功利主义发生了轻微的变化。


我们日常所说的功利主义,指的是为了获得好的利益而做任何事情的想法,这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怀疑的概念。在群体生活中,在更大的范围内,这是一个非常可疑的说法。有很多理想主义者后来做了很丢人的事。他们最初的辩护是,“为了这样崇高的目标,不惜一切手段。”


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比较复杂,这里不做详细讨论。但如果你回顾一下你所知的历史,你会发现,当一个政权或团体为实现崇高目标或理想而做任何事情时,它往往会以灾难告终。这是功利主义一个非常值得怀疑的方面。


从理论上讲,更重要的题是,美德是否不仅仅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是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乍一看,幸福似乎就是吃得好、喝得好、玩得开心,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那么多人都去哪儿了?比如,纳粹监管犹太人集中营,犯下滔天罪行,但战争结束后他们逃往南美,在那里以自己的名义买房,赚了很多,过着平静的生活。你说这样的人生活幸福吗?我们可能不会这么说。


阿道夫艾希曼,执行纳粹德国大屠杀“最终计划”的关键人物。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他没有被指控为行政官僚,后来秘密居住在阿根廷,并于1962年在那里被绞死。汉娜阿伦特主张“邪恶的平庸性”。


想象一下,一个官员吹嘘他的上级,收受下属的贿赂,购买几栋房子,并在每栋房子里养育女人。我们并不是说这样的人是幸福的。我们说谁幸福呢?我们说,一个心地善良、品质纯洁的人是幸福的。


幸福的概念自然包含大量的道德因素。美德与一个人的品质有关,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框架,你吃喝玩乐也很难说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事实上,很难想象那个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道德主义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道德理论。我刚才谈到了斯多葛派,道德家,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是美德。美德应该得到回报吗?这是否等于功利主义者所说的美德会带来幸福呢?与将道德视为幸福手段的功利主义者不同,斯多葛学派认为,美德本身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美德就是幸福。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说过“美德本身就是赏。”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德不需要回报。


塞内卡


另一位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本人也是一名奴隶,曾受雇于尼禄皇帝,但最终因侮辱尼禄而入狱。他还留下了一句名言。


本文给大家分享美德与幸福的故事和一些关于幸福和美德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喜欢。

本文地址:http://pichichio.com/post/436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